close

廠房降溫的方式可分為兩種:自然方式降溫和設備降溫。自然的方式包括在車間地面灑水、和開窗通風等。目前,也有企業車間直接購買大冰塊來達到廠房降溫目的。此外,還可以在車間頂部或四周搭建棚架種植藤類植物;或者在廠房四周種植樹木遮擋陽光。不過上述自然方法見效慢,而且效果不明顯,只能遮擋陽光而無法吸收車間內部產生的熱量。設備降溫方式則主要是通過直接降溫設備和通風降溫設備等設備來達到廠房降溫的目的。直接降溫設備包括空調,濕簾等;通風降溫設備主要是各種通風機和風扇等。

無需負壓排風扇擴廠就能擴產

台達電子積極轉向「自動化智能製造」,目前的示範生產線已達90%無人化,但「還是要有人
當機器的老師」,在規畫設備和製程、協助機器學習等方面的人力,反而會增加。

全球電源供應器第一大廠台達電子,近年來的發展主力已由電源零組件,積極轉向「自動化智能製造廠房通風」。

以2017年為例,台達電「電源及零組件」、「自動化」、「基礎設施」三大事業群中,「自動化」雖占比最小,卻成長率最高。

台達電機電事業群總經理劉佳容指出,台達在工業自動化領域已累積二十年經驗。之前就有一個自動化部門,專門銷售硬體,包括驅動馬達、控制類產品,而現在要從自動化走向智能製造,就必須向上整合軟體和數據分析,讓製造現場進入一個完全不同的面貌。

傳統的工業生產,資料大多靠人工紀錄,很容易產生疏漏,現在通過裝置感測器(sensor)的設備層,可以即時在生產過程蒐集資訊,再透過網路通訊上傳到管理軟體,進入數據分析,這就是智能製造的基礎。

「工單下去後,管理者可以即時監控生產狀況,不會閉著眼睛管工廠,」劉佳容強調,這些數據的特性是「可視化」,透過一個個螢幕,掌握整合後的完整數據資料。

由大數據驅動的智能製造,對管理層面最大的影響就是效率最佳化,做到「擴產而不必擴廠」。

縮短作業時間

現代化的工廠都希望做到彈性多工,以因應「客製化」、「少量多樣」的生產,智能製造的最大優勢,就是縮短更換生產品項的換線時間。

「理想狀態下,換線可以做到零時間差,」劉佳容解釋,假設工廠要生產一百件A 產品,完成後換成B 產品;當所有的物料倉儲在A 產品的製造過程中,就已經算出B 產品的所有原物料,必須集中到產線起始端的時間點。所以,第一百件結束時,產線就可以立刻銜接。這就是智能製造做到極致。

這也成為管理上的一大利器,因為智能製造十分瑣碎,需要把生產流程每一站的自動化設備做好,將數據完整收集,再把所有的軟體調校到最適合的執行狀態,甚至延伸到上游的供應商及下游的倉儲管理,每一段都要微調,「所以智能製造就是把整段供應鏈的上下游串在一起,」劉佳容說。

負壓排風扇整機採用CAD/CAM設計,具有投資成本低,風量大,噪音低,耗能小,運行平穩,壽命長,效率高等特點,百葉窗自動起閉達到防塵,防水,美觀大方;既可吹風,也可抽風,是現代化車間降溫通風的最佳選擇。環保、節能的負壓風機將成通風降溫設備市場主流。引用國外先進技術所生產的IP54、F級絕緣風機專用鋁殼馬達。具有欠相過載保護作用、使用壽命長、運轉平穩、噪音小。採用號稱500年不分解的FRP(玻璃鋼)為風機外殼材質,具有抗酸鹼、防腐蝕、不生銹、使用年限長等特點,同時減少了由于整機因金屬材料多而產生共鳴的現象。負壓式風機的降溫原理:負壓式風機是利用空氣對流、負壓換氣的降溫原理,由安裝地點的對向---大門或窗戶自然吸入新鮮空氣,將室內悶熱氣體迅速強製排出室外,任何通風不良問題均可改善,降溫換氣效果可達90%-97%。

生產人力結構改變

自動化生產必然取代大量的勞動人力,台達電示範生產線,已經達到了90%無人化。

但智能製造主要減少的是「直接人力」,至於規畫設備和製程、協助機器進行學習等「間接人力」,可能反而會增加。

台達電執行長鄭平曾經表示,以前的管理是針對「人」,但現代工廠會增加許多技術型人才,管技術、管設備、管知識,而不是管人,使得工廠的人力結構也改變了。

劉佳容指出,不管是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還是要有人當機器的老師」,所以會增加間接人力。以產線中的檢測為例,雖然機器人可以進行,但會有一定比例的誤判,就需要人去「告訴」機器什麼樣的情況是誤判,由此來提升準確率。

從提升品質到預測未來

傳統的品管經常是發生品質問題時,依據生產序號去抓問題;麻煩的是有時候不見得找得到資料,就只好從品質不良的零件分析,回推可能是哪一段製程出問題。

但智能化製造如果發生品管問題,只要輸入序號,就可以在系統上看到所有的生產資料。有機會在生產過程中就知道產品有變異,而不是東西賣出去才發現問題。

劉佳容說,台達在打造智能製造時,還發現了一個以往沒有注意到的優勢,就是工廠平均面積的生產率提升,「當你要擴產,不需要擴大廠房。」

以蘇州吳江廠為例,導入製能製造後,只需要原本規畫三分之一的廠房面積,就可以得到需求產量,所以未來如果要擴產,只需要在原本廠址擴充,不必另外找地。

智能製造發展到最後,就是從生產到消費端全串在一起,所有數據都是即時回饋,從消費者提出需求,就開始累積數據資料,一直回溯到原料供應商。當所有資料都是透明的,就可以精準地依據需求來生產。

但智能製造目前的瓶頸,在於整條供應鏈還無法全部串在一起,尤其是零售端。製造業仍以訂單為準,容易造成庫存壓力,要不就是缺貨。

顯然,智能製造雖然可以達到少量多樣與擴產而不擴廠的目標,但是要整條供應鏈完整數據智能化,仍然還有很大一段路要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繆筱治 的頭像
    繆筱治

    繆筱治的碎碎念部落格

    繆筱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